(网经社讯)3月31日消息,微信近日在公众号消息盒子的“看一看”板块中悄然上线“大家在送”功能,通过聚合用户社交送礼数据,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礼品推荐服务。该功能以“朋友送过”和“热门礼品”为核心分类,用户点击商品可直接跳转至下单页面,实现“一键送礼”闭环。目前,该功能仍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,仅在部分用户的微信版本中可见。这一更新标志着微信在社交电商领域的进一步探索,试图通过社交关系链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,巩固其“社交+商业”的生态优势。
功能详解:数据聚合与场景延伸
1. 入口整合与操作简化
网经社数字零售台(DR.100EC.CN)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:“大家在送”功能此前被嵌套在微信聊天页面的“礼物”入口及“订单与卡包”中,此次调整将其迁移至“看一看”板块,显著提升了曝光率。用户进入“看一看”后,可在顶部导航栏或推荐流中发现“大家在送”标签,点击后即可浏览朋友近期赠送的礼物清单及平台推荐的热门商品。商品品类覆盖家居、美妆、数码、食品等,单件商品价格上限为1万元,珠宝首饰、烟酒等敏感类目仍被排除在外。
2. 社交数据驱动精准推荐
功能的核心逻辑在于利用社交关系链中的送礼行为数据,构建个性化推荐模型。例如,若用户好友近期频繁赠送某品牌咖啡礼盒,系统会将其标记为“朋友送过”并推送给关联用户,同时结合节日热点(如春节、情人节)推荐应季商品。这种“熟人种草+算法推荐”的双重机制,既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,也提升了礼品选择的贴合度。
3. 一键下单与物流透明化
用户选定商品后,可直接跳转至微信内置商城完成支付,并添加赠言。接收方在聊天窗口查看礼物信息后,可自主更换同等价位的商品或填写收货地址,物流进度全程可追踪。这一流程与此前上线的“微信蓝包”功能高度协同,后者允许用户直接发送实物礼品,实现“人情+物流”的双向触达。
行业背景:社交电商的“信任经济”争夺战
微信此次升级,可视为对京东、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及抖音、快手等内容平台的一次回应。近年来,社交电商凭借“信任传递”和“即时消费”的特性快速增长。例如,京东2025年推出的短剧激励政策,试图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并导流至电商场景;抖音则通过短视频种草和直播间即时购买抢占市场。相比之下,微信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社交关系网与高频的即时通讯场景[citation:用户历史提问]。
“大家在送”的推出,进一步强化了微信的社交电商闭环:
流量转化:将“看一看”的资讯浏览场景与购物行为结合,延长用户停留时间;
数据闭环:通过好友送礼行为反哺推荐算法,形成“社交-消费-数据优化”的循环;
轻量化体验:避免跳转至外部平台,减少用户流失风险。
据行业分析,社交送礼市场的规模在2024年已突破800亿元,且年均增长率超过30%。微信此举不仅瞄准个人用户,更试图吸引中小企业通过定制化礼品服务触达客户,例如企业节日礼盒、品牌联名商品等。
用户反馈与潜在挑战
1. 正向评价:便捷性与情感价值并重
内测用户反馈显示,“大家在送”显著简化了送礼流程。一位受访者表示:“以往选礼物需要反复比价、担心对方不喜欢,现在直接参考朋友送的清单,省时又放心。”此外,功能的情感属性也受到认可,例如母亲节推荐的健康类礼品、毕业季的纪念品等,均能精准契合场景需求。
2. 争议与风险:隐私与商业化平衡
部分用户担忧社交数据的过度使用可能侵犯隐私。例如,好友送礼记录是否默认公开、算法推荐是否涉及行为分析等问题引发讨论。微信团队回应称,所有数据均经用户授权,且可手动关闭“朋友可见”选项。另一方面,如何防范“虚假种草”和商家刷单行为,也将成为功能长期运营的关键挑战。
未来展望:从“社交送礼”到“全域消费”
业内预测,微信或从以下方向深化社交电商布局:
AI赋能个性化推荐:结合腾讯混元大模型,分析用户聊天关键词、朋友圈动态等,生成更精准的礼品建议;
品牌合作与定制服务:开放企业端API,允许品牌接入定制化礼品页面,并嵌入优惠券、会员积分等玩法;
虚拟与现实融合:探索数字礼品(如NFT纪念卡)与实体商品的捆绑销售,满足年轻用户的收藏需求。
结语
微信“大家在送”功能的推出,不仅是其社交电商版图的一次重要扩张,更折射出“信任经济”在消费领域的核心地位。通过整合社交数据与商业场景,微信正逐步构建一个以关系链为纽带、以即时触达为特色的消费生态。未来,这一生态能否颠覆传统电商格局,仍需观察其用户体验优化与商业化平衡的成效。